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7日电 (戚亚平 杜新民 郑亮)近日,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一团金银川镇20连,放眼望去,广袤的田野阡陌纵横,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连队农民艾合买提·吐尔地正在高标准农田里忙着收滴灌带,为来年耕种打好基础。
艾合买提·吐尔地告诉记者,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棉花机械化逐年提升,植保无人机、打包采棉机、残膜回收机、智能深翻犁地机等广泛应用,全连棉花播种、耕地环节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产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俯瞰高标准农田。杜新民 摄
“我种了46亩棉花,以前每亩地产棉花300多公斤,改造以后棉花亩产500多公斤,年收入17万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艾合买提·吐尔地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职工群众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一团金银川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所有农田实行水、土、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机耕作的高标准农业生产条件,让连片的土地、齐整的沟渠成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必备的硬件基础,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一团金银川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种山介绍,2023年,团镇实施3.74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对原先的滴灌系统进行合理优化,对年久的渠道进行防渗处理,把小块地改造成大块地,并对原先的机耕路进行沙石铺设,保证农民出行安全。
捡拾滴灌带。郑亮 摄
第一师阿拉尔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90万亩,已建设高标准农田235万亩。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该师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耕地质量大幅提高,种植面积、种植水平、综合效益逐年增加,一幅以农业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全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新疆兵团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核心,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着力做好“土地文章”,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新疆兵团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77万亩,占耕地保有量的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6个百分点。(完)
中新社乌鲁木齐12月7日电 题:探访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音乐瑰宝”历久弥新
在新疆艺术学院的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内,陈列着20世纪50年代的乐谱手稿原稿和钢丝录音带。“这些珍贵的资料,具有划时代意义,同‘音乐瑰宝’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一样历久弥新。”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告诉中新社记者。
一个冠以人名的木卡姆文献馆,有何特殊之处?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万桐书可以称为“抢救木卡姆第一人”,该馆除乐谱手稿原稿、钢丝录音带外,还收藏了万桐书生前在新疆工作生活的照片资料。“这些资料勾勒出了他挖掘抢救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细节,向人们讲述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包括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它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民间故事等内容,是反映民众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此前,木卡姆在民间以口头相传,这不利于它的传播,甚至使它面临失传的危险。”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此问题。1951年,万桐书受派遣从中央音乐学院前往新疆,主持抢救、整理十二木卡姆工作。
来到新疆后,万桐书耗时两个月为十二木卡姆世家传承人吐尔地·阿洪等一批民间艺人进行录音,最终录制了二十四盘钢丝录音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十二木卡姆进行完整记录。钢丝录音带成为研究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第一手资料。”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
“有了录音,才能采谱。但钢丝录音带不稳定,造成记录的旋律和歌词不清晰,一段旋律需要反复听数十遍才能进行采谱。同时,钢丝材质细如毛发,反复听会造成它断裂,乱成一团。这又得耗时整理钢丝。”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这是一个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的过程。”
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和团队长期以来进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他们对钢丝录音带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复原音频原声,并将其转化成数字格式。他说:“我们还运用仿真复制技术,对乐谱原稿进行高精度扫描,制作电子纸质档案,这更利于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记者在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内看到,十二套木卡姆乐谱手稿上有大量的红笔标注,还有修改重记的印记。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用五线谱为木卡姆记谱十分困难,很多音符无法标注。万桐书创编顺滑音、吟音等标注符号,还创编了手鼓二线谱。后来,这些创新被广泛认可和使用。”
1956年8月,万桐书将在新疆整理出的成果带到北京,立刻引起关注。1960年,《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和资料唱片出版,为后来进一步研究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提供了可靠的资料。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万桐书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和从事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与当地民间艺人一道,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所熟知,展现出勃勃生机。
“作为中国国内唯一开设木卡姆专业学历教育的院校,新疆艺术学院累计培养了两百余名唱、奏、舞兼能的木卡姆艺术人才。正是万桐书等专家学者奠定了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教学等工作。”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说。(完) 【编辑:刘阳禾】